《1980我的文艺时代》

第183章 咋没看明白呢?(2/5)

登上报纸、杂志,这名声不就起来了吗?

    “太湖笔会”召开《钟山》乘势而起,《花城》因“鹏城笔会”而名声大噪……

    全国的笔会都是这么干的。

    《当代》现在在国内的主流文学刊物当中隐隐已经有与《收获》比肩的姿态,举办笔会自然不能寒酸。

    林为民打算把能动得了的都叫到烟台去,就算是动不了的……

    问题不大,扛上火车就行了。

    整整半个多月的时间,林为民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写信、回信、打电话、回电话。

    “为民,联系的怎么样了?”蒙伟宰这天叫住林为民。

    “现在确定能来的有六十二个。”

    这个数字距离林为民心目中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。

    蒙伟宰点点头,“不错,这个数字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“领|导,好不容易办一回,人当然是越多越好。”

    蒙伟宰笑道:“人数在精不在多。”

    林为民点了点头,这次“烟台笔会”的参会人员名单确实够分量。

    国文社可谓倾巢出动。

    作为一家重量级出版社,国文社的底蕴是毋庸置疑的。

    社内不少编辑同时也是翻译家、作家,从最早的冯雪峰、楼适夷到现在正在位上的颜文景、卫君怡、覃朝阳等人,无一不是如此。

    然后便是自五十年代创立便累积下来的作者人脉,再到七十年代后期恢复秩序,这几年培养、接触的中青年作家,如马骥才、姜子龙、顾桦、陆遥、程忠实、黄安仪、刘心武、梁晓声、马原、于华、谟言等等。

    说句不客气的话,在国内出版领域,单纯拼人脉,刨除文协在外,没有刊物能和国文社掰手腕。

    “人数差不多就可以了,最重要的是笔会期间能出多少成果,以及后续所能造成的影响,在这方面你要下点功夫。”蒙伟宰叮嘱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烟台那边联系的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“政|府那边很配合,住宿地点初步定在了东山宾馆。过几天我先到烟台那边提前考察一下,基本的活动事项社里都已经订好了,我过去把事情全都落实好,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