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感的水分,让人有一种被紧紧包裹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的感受。”
“我不知道你之前写过多少意识流,但我觉得你在意识流文学的创作上是有着十分独到的天赋的。
你的文字总有一种类似于显微镜的能力,细致入微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,这种感觉与我以前看《牧马人》和《小鞋子》时的感觉很像。
你作为创作者,能够精准的捕捉到中人物的每一次情感变化和内心波澜,这种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精准刻画远超我认识的绝大多数当代作家。
这就使得读者在阅读你的时,能够跟随人物的思维跳跃,体验他们情绪的起承转合,仿佛置身于人物的意识深处,共情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还有文字的诗意构筑……”
林朝阳还以为祝昌盛只是客气客气,没想到他片刻之间便能组织起语言来,滔滔不绝的叙述起的有点和他看完之后的感受,更难得的是言之有物,眼光精准。
人家虽然拍马屁,但拍的确实在点儿上。
“好了好了,你再夸我就不好意思了。”
祝昌盛被林朝阳打断,他笑着说道:“写的确实好啊!更难得的是,这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意识流作品,你这部应该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,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。”
林朝阳摆了摆手,“哪有那么夸张,国外都写了半个世纪了,我们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。”
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年,国人逐渐学会了睁眼看世界,尤其是在文化界,这样的风气更重。
本来睁眼看世界是一件好事,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矫枉过正,对于外国,特别是西方国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,变得盲目和妄自菲薄。
在林朝阳身上,祝昌盛没有看到丝毫这种东西,他虽然写意识流,但似乎只把他当成了一种平常的文学风格,一种可以拿来就用的工具。
他思考着林朝阳会有这种表现的原因,想来想去,最后还是落到了“自信”二字上。
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自信,对自身文学功底的自信,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,才会以平等而谦和的姿态去接触和容纳那些舶来的东西,才会拥有这种清醒的认知和态度。
聊了几句,祝昌盛告诉了林朝阳他的已经通过了《当代》的审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